时间: 2025-05-01 14:0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4:29
俭:指节俭、节约,不浪费财物。 悭:指吝啬、小气,不愿意花钱或分享。
“俭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俭”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节约;“悭”字则较晚出现,主要用来形容吝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使用,形成了“俭悭”这一复合词,用以形容既节俭又吝啬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美德,但过度节俭以至于吝啬则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俭悭”有时被视为过时或不合时宜。
“俭悭”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吝啬、不慷慨的形象。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性格可能会导致关系紧张。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但在团队聚餐时总是找各种理由不付账,这种行为让我觉得他有些俭悭。
在诗歌中,可以将“俭悭”与自然景物结合,如:“春风不度玉门关,俭悭的花朵只开一半。”
在英语中,“frugal”(节俭)和“stingy”(吝啬)可以对应“俭悭”,但“frugal”更多强调节约,而“stingy”则明确指向吝啬。
“俭悭”一词在描述人的性格时,既有节俭的正面含义,也有吝啬的负面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一词汇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人的行为。
1.
【俭】
(形声。从人,佥(qiān)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俭,约也。 、 《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 司马迁《报任安书》-恭俭下人。
【组词】
俭貌、 俭退、 俭然
2.
【吝】
(形声。从口,文声。本义:顾惜,舍不得)。
同本义(爱惜过分,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
【引证】
《说文》。字亦作恡,作悋。-吝,恨惜也。 、 《方言十》-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悋,恨也。 、 《易·蒙》-以往吝。 、 《易·说卦》-坤为吝啬。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论语》。皇疏:“难惜之也。”-出纳之吝。 、 《孔子家语·致思》。注:“啬甚也。”-商甚恡于财。 、 《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 袁枚《黄生借书说》-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何吝一躯以啖我而全微命乎?
【组词】
吝色、 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