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8:57
词汇“申状”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专业化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申”可以理解为陈述、说明,“状”则指状态、情况或文件。结合起来,“申状”可以理解为一种陈述情况的文件或书面报告。
“申状”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正式的书面陈述,通常用于官方或法律场合,用以说明某人的情况、请求或申诉。
“申状”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申”字古已有之,意为陈述、说明,而“状”字则指状态或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申状”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为具体的词汇如“申请书”、“申诉状”等所替代。
在**古代,申状是百姓向官府申诉或请求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在现代社会,虽然“申状”一词使用较少,但其背后的法律和行政程序依然存在。
“申状”一词可能带有一种正式、严肃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法律程序和官方文件,给人以庄重、正式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申状”一词,但在处理法律事务或官方文件时,可能会接触到类似的正式文件。
在创作中,可以将“申状”一词用于描述古代背景的故事,如:“他手持一份陈旧的申状,步履蹒跚地走向衙门,心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渴望。”
“申状”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书、毛笔和墨水,以及官员审阅文件的场景。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古朴的纸张和工整的字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官员宣读文件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申状”的词汇,但类似的法律文件或官方陈述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如英文中的“petition”或“statement”。
“申状”一词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法律和行政制度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背景。
1.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