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9:26
取足(qǔ z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取得足够的数量”或“满足需求”。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组织获得了所需的数量或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取足”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一直延续至今。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取足”的使用,其含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在文化中,“取足”常常与勤劳、节俭和计划性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对于满足基本需求和实现目标的重视。
“取足”这个词给人一种满足和安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努力工作后获得成果的喜悦,以及对未来有充分准备的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取足”来描述我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例如,当我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我会说我已经“取足了”这个项目的要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取足”: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取足芬芳,心满意足。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满载货物的卡车前,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背景是夕阳的余晖。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取足”的满足感。
在英语中,“取足”可以对应为“meet the needs”或“fulfill the requirements”。这些表达在英语文化中同样强调满足需求和达到目标的概念。
通过对“取足”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满足需求的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实现目标的追求和努力。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个词汇,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