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2:04
“流血漂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血液流得足以使卤水漂浮起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中极其惨烈的场面,牺牲极大,血流成河。
在文学作品中,“流血漂卤”常用于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如古代战争史诗或现代战争小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战争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中,这个成语用于具体描述战争的惨烈程度。
同义词: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反义词:和平共处、安居乐业、风平浪静
“流血漂卤”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血流漂卤,尸横遍野。”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战争惨烈时仍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战争和冲突往往被视为悲剧,因此“流血漂卤”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它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血腥和死亡,引发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讨论历史课程中的某次著名战役时,我使用了“流血漂卤”这个成语来形容战场的惨烈,同学们立刻理解了当时的残酷情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战争的诗歌时,我写道:“流血漂卤的战场,是无声的哀歌,是对和平的渴望。”
想象一幅画面:血红色的河流,漂浮着卤水,周围是沉默的战场。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同时,可以联想到战鼓声、呐喊声和哀嚎声,形成强烈的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river of blood”,用来形容战争的惨烈。不同文化中对战争的描述可能有相似的意象,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流血漂卤”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和传达战争的惨烈。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和平。
此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有余力而制其敌,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漂】
古水名。
【引证】
《山海经》-又南有山,漂水出焉。
没付欠账。
【引证】
《孽海花》-上仔客人个当,一千多局账漂下来。
4.
【卤】
(象形。金文字形,象盐罐(或盐池)中有盐形。本义:盐碱地)。
同本义。
【引证】
《春秋·昭公元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鹵。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表淳卤,数疆潦。 、 杜甫《盐井》-卤中草木白。
【组词】
卤田、 卤莽、 卤泻、 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