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4:06
“吃瘪”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吃下瘪了的(不新鲜的)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用来形容某人在某种情境下遭受挫折、失败或尴尬,感到难堪或无地自容。
在口语中,“吃瘪”常用来描述某人在争论、竞争或社交场合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反驳或挽回局面。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增强角色的挫败感或描绘紧张的情节。在专业领域,如商业谈判或体育竞技中,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方遭遇失败或失利。
同义词:受挫、失利、尴尬、难堪 反义词:得意、胜利、成功、风光
同义词中,“受挫”和“失利”更侧重于实际的失败,而“尴尬”和“难堪”则更多描述心理感受。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吃瘪”相反的状态,即成功或得意的情况。
“吃瘪”一词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其演变可能与早期社会中食物保存条件不佳,经常出现食物变质(瘪了)的情况有关。后来,这个词汇逐渐引申为形容人在精神或物质上遭受打击的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非常重要,因此“吃瘪”这个词汇在描述个人或集体面子受损的情境时尤为贴切。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以及在失败时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和社会评价。
“吃瘪”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挫败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尴尬的场面和无法挽回的局面。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各种竞争或争论中体验到“吃瘪”的感觉,比如在学术讨论中被质疑,或在工作中遭遇失败。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吃瘪”融入描述失败的场景,如:“夜幕下,星光不再,我吃瘪于无人的街角。”
视觉上,“吃瘪”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低头不语,面露尴尬的表情。听觉上,可能是一片沉默,或是一声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t the short end of the stick”或“be outsmarted”,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