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08
词汇“戢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戢手”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戢手”字面意思是指收敛手势,不轻易出手。基本含义是指停止行动,不再进行某种活动或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武士或将领在战斗中暂时停止攻击,或者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克制自己的行为。
“戢”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收敛、收藏等。在“戢手”这个词汇中,它主要表示收敛、停止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时期,“戢手”这个词汇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克制和节制的重视。
“戢手”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平和、克制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在冲突中寻求和解的场景,传递出一种和谐与理性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
在创作中,可以将“戢手”融入到描述古代战争或和平谈判的场景中,增添文学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和平谈判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戢手”的含义。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号角声或和平协议签署时的庄严音乐。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戢手”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ceasefire”(停火)或“stand down”(撤退)可以传达类似的概念。
“戢手”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戢】
收藏。
【引证】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组词】
戢刃、 戢戢、 戢载、 戢藏
引申指停止战争。
【引证】
《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
【组词】
戢戈、 戢兵、 戢武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