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9:40
“戡难”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戡”和“难”。其中,“戡”字的本义是平定、征服,而“难”字则表示困难、灾难。因此,“戡难”的字面意思是指平定灾难或克服困难。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在面对重大挑战或危机时所展现的勇气和决心。
在文学作品中,“戡难”常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逆境中的英勇行为,如历史小说中描述的将领在战乱中平定叛乱、恢复秩序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使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或灾难管理中,“戡难”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行动或策略。
同义词中,“克服”和“战胜”更侧重于战胜困难的过程,而“平定”和“解决”则更强调结果的稳定和问题的彻底解决。反义词则反映了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戡”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用斧头砍伐,后来引申为平定、征服。“难”字则源自古代对困难的描述,逐渐演变为表示各种困难和挑战。两个字组合成“戡难”后,其含义主要集中在克服困难和平定灾难上。
在**传统文化中,“戡难”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往往通过戡难来展现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形象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和尊敬。
“戡难”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勇气、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这个词汇可以激励人们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工作上的重大挑战时,通过学*和努力,最终成功地戡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戡难”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戡难”:
在风暴的中心,我戡难前行,
每一步都铭刻着不屈的印记。
在视觉上,“戡难”可以联想到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或是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的忙碌身影。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声、救援车辆的警报声,这些都是“戡难”情境下的典型声音。
在英语中,与“戡难”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overcome adversity”或“conquer difficulties”,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克服困难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对“戡难”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在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在现实生活中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决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戡】
(形声。从戈,甚声。本义:刺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勘。-戡,刺也。 、 《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