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3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1:11
“不悌”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不”和“悌”两个字组成。其中,“悌”指的是尊敬兄长、顺从兄长的道德规范,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观念。因此,“不悌”字面意思是指不尊敬兄长或不顺从兄长的行为,通常带有负面评价。
在文学作品中,“不悌”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缺乏家庭伦理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家庭关系或道德问题时。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家庭心理学,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
“悌”字源自《论语》等儒家经典,强调兄弟间的尊敬和顺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讨论传统伦理或家庭关系时仍会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孝悌是重要的道德准则,不悌被视为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结构和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尊重长辈和兄长的观念仍然被重视。
提到“不悌”,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家庭冲突、道德失范和不和谐的氛围。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可能引发人们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直接使用“不悌”这个词,但在讨论家庭关系或道德问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相关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绪如潮,不悌之影,悄然潜入心湖。”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家庭冲突的画面,如兄弟间的争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争吵声或不和谐的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文化,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不悌”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观念,如尊重长辈和兄弟,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不悌”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敏感性。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悌】
(形声。从心,弟声。本义:敬爱兄长) 同本义。亦泛指敬重长上。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说文》-悌,善兄弟也。 、 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
【组词】
悌达
和易 。
【组词】
恺悌、 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