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03:14
牲牢: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牛、羊、猪等牲畜。在古代,牲牢是重要的祭祀用品,象征着对神灵的尊敬和供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牲牢常被提及,用以描述祭祀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但在某些或传统活动中,仍可能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中,牲牢是一个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词汇。
同义词:牺牲、祭品 反义词:无(因为这是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牲牢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牲”指的是用于祭祀的动物,“牢”则是指圈养这些动物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某些传统文化和**活动中仍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古代,牲牢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礼仪制度。它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奉,更是精神上的敬仰和祈求。
提到牲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祭祀场景,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它唤起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在现代生活中,牲牢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古代文化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和背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牲牢这个词来营造历史氛围:
古风悠扬,祭坛之上,
牲牢齐备,香烟缭绕。
神灵在上,祈福安康,
千年传承,心诚则灵。
结合古代祭祀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牲牢的意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时的钟鼓声和诵经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埃及、古希腊等,也有类似的用于祭祀的动物,但使用的词汇和具体实践可能有所不同。
牲牢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个词,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也能增进对语言历史演变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能力。
1.
【牲】
(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完全当为字之训。-牲,牛完全也。 、 《谷梁传·哀公元年》-全曰牲,伤曰牛。 、 《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 、 《易·萃》。郑注:“大牲,牛也。”-用大牲。 、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
【组词】
牲体、 牲礼、 牲玉、 牲事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