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4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48:34
“停瞋息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停止发怒,平息怒气。其中,“停”指停止,“瞋”指发怒时瞪大眼睛,“息”指平息,“怒”指愤怒。这个成语强调在面对冲突或不愉快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
“停瞋息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和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停瞋息怒”这样的成语体现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在社会交往中,控制情绪被视为一种美德。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和、理性的感觉,联想到在冲突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仍需保持自我控制,以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停瞋息怒”的情况。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由于沟通不畅,团队成员之间产生了误解和争执。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保持冷静和理性沟通的重要性,最终帮助团队恢复了和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波起时心莫乱,
停瞋息怒见真章。
静水深流波澜阔,
和风细雨润心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one's cool”或“stay calm”,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即在压力或冲突中保持冷静。
“停瞋息怒”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在冲突和压力中保持冷静和理性。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夫人休闪了手,且息怒停瞋,听红娘说。
经过我好一番折腾,他终算~了
1.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
2.
【瞋】
(形声。从目,真声。本义:睁大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瞋,张目也。 、 《汉书·项籍传》-羽瞋目叱之。 、 《庄子·秋水》-画出瞋目而不见丘山。 、 《庄子·盗跖》-按剑瞋目。
【组词】
瞋眸
3.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4.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