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9:23
词汇“恤近忽远”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恤”、“近”、“忽”、“远”。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恤近忽远”字面意思是指关心和照顾身边的人或事物,而忽视或忽略距离较远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关注和处理问题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眼前或身边的紧急情况,而忽视了更长远或更广泛的影响和需求。
“恤近忽远”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对于平衡眼前和长远利益的传统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也在不断演变,更多地被用来批评现代社会中的短视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远虑”和“近忧”的平衡,这个成语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现代社会,由于快节奏和即时满足的文化影响,恤近忽远的现象更为普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批评和警示,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眼前问题的同时,也要有远见和全局观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的人,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恤近忽远”的危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恤近忽远者,目光如豆,不见山河壮丽,只见眼前尘土。”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繁忙的街道上,只关注脚下的路,而忽视了远处的山川和天空。这种视觉联想强化了“恤近忽远”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nny wise, pound foolish”,意为小处精明,大处糊涂,与“恤近忽远”有相似的含义。
通过对“恤近忽远”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平衡眼前和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避免“恤近忽远”的错误,努力做到既有远见又有实际行动。
1.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2.
【近】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斤声。本义:走近,接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近,附也。 、 《礼记·祭义》-为其近于道也。 、 《诗·大雅·荡》-小大近丧。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唐·柳宗元《三戒》-稍出近之。 、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时敌军已近寨。
【组词】
逼近、 挨近;近傍、 近晚、 近火
3.
【忽】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忽,忘也。 、 《广雅·释诂三》-忽,轻也。 、 《汉书·食货志》-奈何而忽。 、 《汉书·王嘉传》-忽于小过。 、 《汉书·东平思王宇传》-忽于道德。 、 《聊斋志异·促织》-不可忽也。
【组词】
疏忽;忽忘、 忽易、 忽睨、 忽怠、 忽慢、 忽薄
4.
【远】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引证】
《说文》-远,辽也。 、 《尔雅》-远,遐也。 、 《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屏之远方。 、 《礼记·中庸》-柔远人也。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广东军务记》-极目远望。
【组词】
远行无急步、 远游之戒、 远招近揖、 远水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