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2:46
界碑:界碑是指用于标记边界位置的石碑或其他形式的标志物,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设立,用以明确国界、省界、市界等行政区划的界限。
界碑一词源于古代对边界标记的需求,随着行政区划的明确和法律的发展,界碑的形式和意义逐渐标准化。
在许多文化中,界碑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历史和主权的象征。它们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对历史和边界感兴趣的游客。
界碑可能引起人们对国家主权、历史变迁和地理边界的深思,同时也可能唤起对和平与合作的渴望。
在旅行中,我曾亲眼见到过一些界碑,它们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让我对国家的边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界碑可以被用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在心灵的荒原上, 界碑无声地矗立, 是守护,也是隔阂, 在时光的长河中, 见证着变迁与永恒。
界碑的视觉形象通常是坚固和庄严的,而与之相关的听觉联想可能是边境巡逻的脚步声或界碑旁的风声。
在不同文化中,界碑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大致相似,但在具体的设立和维护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国家可能更注重界碑的装饰性和历史意义。
界碑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地理和法律上的边界,也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重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界碑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表达边界、历史和主权等概念。
1.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2.
【碑】
(形声。从石,卑声。本义:古时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
竖石。
【引证】
《说文》-碑,竖石也。 、 《仪礼·聘礼》。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上当碑南陈。 、 《礼记·檀弓》-公室设丰碑。 、 《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拴)于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