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9:26
词汇“界至”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来探讨。
“界至”可以理解为“界限到达”或“边界到达”的意思。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个范围或领域的极限或边缘。
由于“界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较少。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极限状态或边缘情境。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
“界至”由“界”和“至”两个字组成。“界”表示界限或边界,“至”表示到达或极致。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界至”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极限状态或边缘情境,尤其是在描述自然环境、地理边界或知识探索时。
“界至”给人一种极限、边缘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孤独、荒凉或探索的勇气。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不太容易遇到与“界至”相关的情境,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界至”来描绘一种极限状态:
在时间的界至,
风沙掩埋了过往,
唯有星辰,
见证了永恒的孤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沙漠,风沙肆虐,生命几乎无法存活,这就是“界至”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沙呼啸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界至”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boundary”或“limit”。
“界至”是一个描述极限或边缘状态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意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