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2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7:03
词汇“呼之或出”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呼之或出”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即将出现或发生的情景,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即将出现或发生的情景,给人以即将到来的感觉。
“呼之或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期待和悬念,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期待心理。
这个成语给人以期待和紧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即将揭晓的谜底或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久未露面的朋友即将出现,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和期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闪烁,呼之或出的月光,洒满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夜晚的场景,月光即将穿透云层;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渐强的乐曲,象征即将到来的高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he verge of appearing”或“about to emerge”,但这些表达缺乏“呼之或出”所蕴含的文学韵味和历史深度。
“呼之或出”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1.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引证】
《说文》(外息,指呼气)-呼,外息也。 、 《书·大传》-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 《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
【组词】
呼哈、 呼噏、 呼息、 呼翕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或】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引证】
《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 《易·乾》-或跃在渊。 、 《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 《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 《礼记·祭义》-庶或饷之。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 、 《世说新语·自新》-或说处杀虎斩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 、 、
【组词】
或人、 或时、 或一,或种、 或日
用作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引证】
唐·韩愈《杂说》-或尽粟一石。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或见恕。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组词】
跌下悬崖或峭壁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