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8:47
“烧纸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特定仪式或传统*俗中焚烧纸制的马模型。这种做法常见于**的一些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尤其是在清明节和中元节,人们会焚烧纸马(以及其他纸制的物品如房屋、汽车、衣物等)以供祖先或亡灵在阴间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烧纸马”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传统的、富有仪式感的场景,增强作品的文化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实际的祭祀活动。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特定的文化俗和信仰体系。
同义词:焚纸马、烧纸钱、烧纸物 反义词:无(因为这个词汇描述的是一种特定的*俗,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烧纸马”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和祭祀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并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中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烧纸马”与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紧密相关。这种俗反映了**人对生死观念的特定理解,以及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唤起一种庄重和哀思的情感,因为它与死亡和纪念活动相关。同时,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家族的凝聚力。
个人经历中,可能参与过家族或社区的祭祀活动,亲自体验过烧纸马的过程,这种经历加深了对这一传统*俗的理解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纸马烟飞祭故人。”
想象一下,在清明节的一个安静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纸马燃烧的烟雾,远处传来鞭炮的声音,这是一种典型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俗可能表现为焚烧其他类型的物品,如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中,人们会制作和装饰骷髅形状的糖果和面包,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烧纸马”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俗,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特定文化的精髓。
1.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2.
【纸】
(形声。从糸(mì),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本义:纸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者,有致密竹帘荐焉。-纸,絮也,一曰苫也。 、 《后汉书·贾逵传》-[帝]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组词】
纸撚儿、 纸标儿、 纸筋、 纸阄、 纸衣
3.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