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5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4:49
“牵四挂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牵扯到四和五,即牵涉到很多方面或很多人。基本含义是指事情复杂,涉及面广,牵连众多。
“牵四挂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头语汇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到,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和口语中使用。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强调了处理问题时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问题的复杂和棘手。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张错综复杂的网,难以理清。
在处理家庭纠纷时,常常会发现问题牵四挂五,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解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人生如网,牵四挂五,情丝万缕,难解难分。”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张复杂的网络图,节点和线条交错。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讨论声,难以分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tangled web”或“a complicated situation”,但“牵四挂五”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牵四挂五”这个成语在描述复杂情况时非常有效,它不仅传达了问题的复杂性,还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3.
【挂】
(形声。从手,圭(guī)声。本义:区别,区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易·系辞传》:“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挂字耳。”-挂,画也。 、 《仪礼·特牲礼》-挂于季指。 、 《庄子·渔夫》。释文:“别也。”-变更易常以掛功名。
4.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