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8:46
“不分畛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区分界限”,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或看待问题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围或界限,而是广泛包容,全面考虑。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界限、广泛包容的态度和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不分畛域”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胸怀宽广,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事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开放心态或广泛的知识面。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研究方法的全面性或理论的包容性。
“不分畛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畛域”原指田间的界限,后来引申为任何形式的界限或限制。这个成语的现代用法延续了古代的含义,强调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广泛包容。
在**文化中,“不分畛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倡导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国际间的合作。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积极、开放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它鼓励我在思考问题时超越局限,接纳不同的观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团队项目中使用“不分畛域”这个概念,鼓励团队成员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共同创造出融合各方特色的成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分畛域的思绪,如星辰般璀璨,跨越时空的界限,编织成无尽的诗篇。”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画,画面中各种不同的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听觉上,可以是一首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的曲子,展现出无界限的音乐魅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out boundaries”或“all-encompass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超越界限、广泛包容的概念。
“不分畛域”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启发我在思考和行为上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我们善堂是~的,往时各省有了灾荒,没一处不去赈济。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3.
【畛】
(形声。从田。本义:井田沟上的小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畛,井田间陌也。 、 《周礼·遂人》。注:“畛容大车。”-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 《楚辞·大招》-田邑千畛。 、 《诗·周颂·载芟》。-徂隰徂畛。
【组词】
畛陌、 畛畦、 畛辍
4.
【域】
(形声。从土,或(yù)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疆界,疆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域,所建都为邦。-域,邦也。 、 《汉书·韦元成传》。注:“谓封邑也。”-以保尔域。 、 《诗·商颂·玄鸟》-正域彼四方。 、 《汉书》-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组词】
域野、 域内、 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