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9:40
受赂:指接受贿赂,即接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以作为某种行为或不行为的交换条件。
受赂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受”表示接受,“赂”表示贿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与法律和道德问题相关联。
在**文化中,受赂被视为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中的“廉洁”和“正直”相悖。在社会层面,受赂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或企业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稳定。
受赂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腐败和道德沦丧。它可能引发对社会正义的担忧和对诚信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受赂可能与听闻的腐败案件或媒体报道相关,这些故事往往强调了廉洁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受赂可以被用来象征道德的堕落:
在金钱的诱惑下,
他受赂,心灵蒙尘。
正义的天平倾斜,
诚信的光芒黯淡。
受赂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房间、秘密的交易和沉重的锁链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增强了其负面形象。
在英语中,受赂可以对应为“accept a bribe”,在不同文化中,对贿赂的态度和法律处理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受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揭示了个人道德的缺失,也反映了社会和法律对廉洁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对于培养道德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赂】
(形声。从贝,各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赠送财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赂,遗也。 、 《诗·鲁颂·泮水》-大赂南金。 、 《国语·晋语》-骊姬赂二王。 、 《汉书·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而赂之。 、 《汉书·张骞传》-仅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组词】
赂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