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4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47:30
[厝火积薪]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基本含义是指表面上看似平静,实际上却隐藏着可能导致灾难的因素。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局势或情况下的隐忧,如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他人注意潜在的危险或问题。在专业领域,如安全管理或风险评估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厝火于积薪之下,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原意是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火还没有烧起来,就认为安全。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潜伏的危险。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强调风险管理和危机预防。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因为它揭示了表面平静下隐藏的危机。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警觉,不可掉以轻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提醒朋友注意他们看似顺利的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多余。
在诗歌中,可以将“厝火积薪”比喻为内心的隐忧:
表面平静如湖水,
内心却是厝火积薪。
隐忧潜伏在深处,
一旦爆发,无人能幸免。
想象一幅画面:一堆柴火静静地堆放在角落,一缕微弱的火光在柴堆下闪烁,给人一种不安和紧张的感觉。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紧张的旋律来表达这种隐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torm is brewing”或“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都是用来形容表面平静下即将到来的危机。
“厝火积薪”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警觉,不可被表象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情况和情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多次向汉文帝上书陈述社会的弊端,写出了著名的《陈政事疏》,他认为当前的政治局势很不好,出现很多违背情理、伤害道义的事情,应该想办法革除。如果看不到的话就像厝火积薪一样危险
1.
【厝】
(形声。从厂(hǎn),昔声。“厂”,象山崖形。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一说相当于现在的金刚钻。
【引证】
《说文》。-厝,厉石也。 、 《诗·小雅·鹤鸣》-佗山之石,可以为厝。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积】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积,聚也。 、 《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令野修道委积。 、 《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掌邦之委积。 、 《盐铁论·错币》-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
【组词】
积谷、 积居、 积仓
4.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