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7:30
“格杀弗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战斗中杀死敌人而不论其身份或地位。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对敌人的无情和果断。
在文学作品中,“格杀弗论”常用来描述战争或冲突中的残酷场面,强调战斗的激烈和无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
同义词:
反义词:
“格杀弗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格”意为击打,“杀”意为杀死,“弗论”意为不论。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残酷战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军事语境中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社会,战争是常态,因此“格杀弗论”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于历史教育或军事研究中,以展示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决策者的果断。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沉重的,因为它涉及战争和死亡。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古代战场的血腥和残酷,以及指挥官的冷酷和果断。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被引用以强调某个决策的果断性和无情。
在诗歌中,可以将“格杀弗论”融入描述战争场面的诗句中,如:
铁骑踏破尘沙路,格杀弗论血染袍。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画面,士兵们挥舞着兵器,血染沙场。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兵器碰撞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找到,如英语中的“kill without mercy”或“no quarter given”,都表达了类似的无情和果断。
“格杀弗论”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决策者的果断。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和平与宽容的重要性。
洋人入其界者,登时格杀弗论。
1. 【格】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3.
【弗】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阮太傅曰:弗字明是从弓。”-弗,矫也。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