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9:13
词汇“校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言或古风的词汇,因此在分析时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校饬”的字面意思是校正和整顿,通常指对事物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整理,以使其符合规范或达到更好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校饬”可能出现在描述对书籍、文献进行校对和整理的场景中。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学术或官方文书中可能会出现。
“校饬”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官职名称,如“校书”或“校理”,这些官职负责对文献进行校对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现在更多出现在较为正式或古风的文本中。
在**传统文化中,对文献的校对和整理被视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体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因此,“校饬”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校饬”给人一种严谨、认真和有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安静的校对工作,或是古代学者在书房中认真整理文献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校饬”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籍或参与学术研究时,可能会遇到需要对资料进行校对和整理的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校饬”来描述对心灵的整理和净化: “心如古卷,需时常校饬, 去芜存菁,方显真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认真校对书籍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典音乐,营造一种宁静和专注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校饬”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proofreading”(校对)和“organizing”(组织)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校饬”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严谨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深度。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饬】
(形声。从人,从力,食声。本义:修整,整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饬,致坚也。 、 《国语·吴语》。注:“治也。”-周军饬垒。 、 《淮南子·本纪》-饬曲岸之际。 、 《诗·小雅·六月》-戎车既饬。
【组词】
整饬;饬装、 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