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3:59
冥行擿埴(míng xíng zhì zh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黑暗中行走,摸索着敲打地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完全无知或无法看清的情况下摸索前进,常用来比喻在困难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努力探索。
在文学作品中,冥行擿埴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未知或困境时的勇敢探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人们在认知或理解上的探索过程。
冥行擿埴出自《庄子·外物》:“冥行擿埴,以为光明。”原意是指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但庄子用此比喻人们在无知中寻求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在困难中探索前进。
在传统文化中,冥行擿埴*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对探索和学的重视。它强调在困难和挑战中不断学*和进步的精神。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一种坚韧和勇敢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在逆境中不放弃,持续努力的精神。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在冥行擿埴,尤其是在学新语言或新学科时,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如冥行擿埴,每一步探索,都是对未知的渴望。”
想象一个盲人在夜晚的森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和偶尔的鸟鸣,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冥行擿埴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eeling one's way in the dark”,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传达了在未知中摸索的意思。
冥行擿埴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和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放弃,而应持续探索和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先生之言出,学者凡读汉儒经子汉书之注,如梦得觉,如醉得醒,不至如~。
1.
【冥】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本义:昏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冥,幽也。 、 《广雅》-冥,暗也。 、 《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 、 《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 《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枚乘《七发》-冥火薄天,兵车雷运。 、 《汉书·五行志》-其庙独冥。
【组词】
冥冥、 冥冥灭灭、 冥蒙、 冥升、 冥幻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擿】
搔;挠。
【引证】
《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投掷 同: 掷
【引证】
《庄子·月去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 《史记·刺客列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组词】
擿匕、 擿弃
4.
【埴】
细腻的黄粘土。
【引证】
《说文》-埴,黏土也。从土,直声。 、 《书·禹贡》-厥土赤埴坟。 、 《考工记》-博埴之工二。 、 《庄子·马蹄》-我善治埴。 、 《淮南子·齐俗》-若玺之抑埴。 、 《湘源二妃庙碑》-桴木负埴,载流于。
土地。
【引证】
《法言·修身》-埴索涂,冥行而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