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6:38
词汇“抜格不入”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进行分析。
“抜格不入”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拔出格子之外,无法融入”。这里的“抜”可能是“拔”的异体字,意为拔出或脱离;“格”通常指格子或框架;“不入”则表示无法进入或融入。综合来看,这个词可能形容某人或某物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其中。
由于“抜格不入”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人物与社会或群体的疏离感;在口语中,可能用来描述某人的行为或思想与周围人不协调。
由于“抜格不入”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可能是某个特定语境下的临时组合词汇。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抜格不入”可能会被视为负面特征,因为它暗示了个体与集体的不协调。而在强调个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中,这种状态可能被视为一种独特性。
这个词可能引发一种孤独或被边缘化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中感到孤立的个体,或者那些坚持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一些时刻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这时候“抜格不入”这个词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如抜格不入的旅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星辰。”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的画面,比如一个人站在人群之外,或者在音乐中,可能让人想到那些旋律与和声不协调的片段。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比如英语中的“out of place”或“alienated”,但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抜格不入”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提供了一种描述个体与环境不协调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发然后禁,则抜格而不胜。郑玄注抜坚不可入之貌。
1. 【抜】 (日本汉字)。
2. 【格】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