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2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28:01
尘暴:尘暴是指大量尘埃或沙粒被风力卷起,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它通常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当强风吹过裸露的地表时,会将地面的尘土和沙粒卷起,形成可见的尘埃云,这种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沙尘暴。
尘暴一词在中文中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即由尘埃构成的暴风。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是“dust storm”或“sandstorm”,其词源也直接关联到尘埃和风暴的概念。
在干旱地区,尘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在一些文化中,尘暴被视为不祥之兆,与灾难和困境联系在一起。
尘暴往往给人带来不安和恐惧的情感,因为它不仅影响能见度,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其他健康问题。在艺术作品中,尘暴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和不确定的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尘暴可能是一次难忘的自然体验,比如在沙漠旅行时遭遇尘暴,那种被风沙包围的感觉是独特且强烈的。
在诗歌中,尘暴可以被描绘为:
风起时,尘暴如巨兽般咆哮, 吞噬了天边的最后一抹蓝。 沙粒在空中狂舞, 编织出一幅无序的画卷。
尘暴的视觉联想是漫天的黄沙和模糊的视野,听觉联想则是风沙摩擦的沙沙声和呼啸的风声。
在阿拉伯语中,尘暴被称为“حَجَر”(hajar),在西班牙语中则是“tormenta de arena”,这些词汇都直接关联到沙和风暴的概念。
尘暴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环境的多种含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尘暴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使用这一词汇。
1.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
2.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