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46:42
“东林党”是指明朝末年(17世纪初)一群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他们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主张清议政治、反对宦官专权和腐败。该团体因其成员多来自东林书院而得名。
在文学作品中,“东林党”常被用来象征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精神。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该词汇可能更多地用于历史讨论,特别是在探讨明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时。
“东林党”一词源于东林书院,该书院由顾宪成在无锡创立,后来成为一群志同道合的士大夫聚集和讨论政治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即东林党。
东林党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政治清明的渴望和对宦官专权的反抗。东林党的兴衰也与明朝的灭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提到“东林党”,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场面。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正义和政治改革的思考。
在历史课程中,我曾深入研究过东林党的历史,这让我对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东林党”作为象征,表达对正义和改革的追求:
东林书院的灯火,照亮了黑暗的朝堂,
士大夫的笔锋,刺破了宦官的权杖。
想象一幅画面:东林书院的士大夫们围坐一堂,激烈讨论国家大事,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东林党”的词汇,但类似的政治团体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中都有出现,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团体。
“东林党”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也启发我们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进行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3.
【党】
(形声。从黑,尚声。“党”、“黨”在古代是两个字,现在“党”是“黨”的简化字。简化字“党”,从儿(人,尚声)本义:晦暗不明。“党”指集团时,在古代一般只用于贬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不鲜明。
【引证】
《说文》-黨,不鲜也。 、 蒋礼鸿《义府续貂》-嘉兴谓衣物敝垢不鲜曰烟党。
1. 【东林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