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26:21
太阿倒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太阿剑倒着拿”,其中“太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把名剑。这个成语比喻把权力交给别人,自己反而受到威胁或伤害。基本含义是指本应保护自己的东西,却因为使用不当而成为伤害自己的工具。
在文学作品中,太阿倒持 常用来形容政治或权力斗争中的失策,如将重要职位或权力交给不可靠的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警告某人不要轻易信任或授权给不值得信赖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权力分配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同义词:引狼入室、自掘坟墓 反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太阿倒持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文化和权力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权力失衡和策略失误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剑象征着权力和正义。太阿倒持**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分配和管理的深刻认识,强调了权力不应轻易授予他人,以免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权力和信任的分配上要谨慎,避免因小失大。
在职场中,我曾见证过一位经理因为太阿倒持,将重要项目交给了一个能力不足的下属,结果项目失败,公司损失惨重。
在诗歌中,可以将“太阿倒持”比喻为爱情中的盲目信任,如:“爱情如太阿,倒持伤己深。”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手持剑,剑尖指向自己,背景是古代宫廷的阴暗走廊,这样的视觉形象可以很好地体现“太阿倒持”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指因愤怒或报复而伤害自己。
太阿倒持 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处理权力和信任的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自德宗惩北军之变,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太阿倒持,不复可取。
与臣下相共便是~,结果便会为臣下所劫弑。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阿】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