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1:20
“出山”这个词汇的基本含义是指离开隐居的地方,开始参与社会活动或承担某种职责。字面意思是指从山中出来,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比喻某人结束隐居生活,开始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或参与工作。
在文学作品中,“出山”常用来形容隐士或高人结束隐居,开始施展才华。在口语中,它可以指某人结束休假或退休生活,重新开始工作。在专业领域,如政治或商业,它可能指某位资深人士或专家重新参与决策或领导工作。
同义词“复出”强调的是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出山”则更侧重于从隐居状态中走出,开始新的活动。反义词“隐退”则与“出山”形成鲜明对比,指的是从公众生活中退隐。
“出山”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或道士选择在山中隐居修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隐居生活结束,开始参与社会活动。
在**文化中,隐居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许多历史人物如诸葛亮、陶渊明等都有隐居的经历。因此,“出山”在文化上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智慧和能力的重新展现。
“出山”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期待和尊敬。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幕后默默准备,最终以卓越才华影响世界的人物。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授,他选择在晚年“出山”,为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这对我和我的同事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出山”:
山中岁月长,
出山风云起。
一朝展宏图,
万象更新始。
想象一位智者从山中缓缓走出,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画面和声音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宁静到活跃的转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e out of retirement”或“emerge from seclus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出山”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出山”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魅力。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