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4:44
词汇“[渰没]”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来分析这个词汇,假设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一个方言词汇。
假设“[渰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字面意思可能是“淹没”或“沉没”,指的是物体被水覆盖或下沉到水中的状态。
在古文或特定方言中,“[渰没]”可能用来描述船只、物体或人被水淹没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悲剧性的场景,如船只遇难、城市被洪水淹没等。
由于“[渰没]”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对水灾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淹没”所替代。
在古代,水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因此与水相关的词汇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渰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可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奈。
提到“[渰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悲剧、失落和无助的情感。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由于“[渰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使用它。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船难的诗时,可以使用“[渰没]”来增强历史的氛围和悲剧的情感:
古船[渰没]在波涛,
英雄泪洒海天遥。
风浪无情吞岁月,
遗恨千年梦未消。
提到“[渰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面、沉船的画面,或者是悲壮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低沉旋律。
如果“[渰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bmerge”或“sink”。
尽管“[渰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在学习和理解这样的词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淹没”或“沉没”,这些词汇更加直观和常用。
1.
【渰】
(形声。从水,弇(yǎn)声。云、雨相关联,故从水。本义:阴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渰,雨云貌。 、 《诗·小雅·大田》。传:“云兴貌。”-有渰凄凄。 、 晋·张协《杂诗》之九-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 、 明·谢谠《四喜记》-若逢炎日过嘉苗,有渰?垂祥德所招。
【组词】
渰云、 渰渰
淹没。 同: 淹
【引证】
《梁书·曹景宗传》-颇有渰溺,复还守先顿。 、 《英烈传》-纪世雄三万人马,都被河水渰死,一个也没留。 、 宋·欧阳修《赵唐靖公》-某为水所渰,仓皇中搬家来唐书局,又为皇城司所逐。一家惶惶,不知所之。
【组词】
渰没、 渰杀、 渰漏、 渰烂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