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2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25:28
土块:字面意思是指由土壤自然形成的块状物,通常是由于水分蒸发或冻结作用使土壤固结而成。基本含义是指小块的土壤,可以是自然状态下的,也可以是人为加工后的。
土块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土”和“块”两个字组成,反映了其基本含义。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如“土团”也有使用,但“土块”更为常见。
在**传统文化中,土块常与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土地的肥沃和农民的辛勤。在现代社会,土块也可能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相关,如土壤保护和土地利用。
土块可能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自然的原始美或是劳作的艰辛。它可能唤起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
在童年时期,我曾在田野里捡起土块玩耍,那种粗糙的触感和自然的气息至今难忘。
诗歌:
在春日的田野上,
土块静静躺着,
等待着农人的锄头,
唤醒沉睡的种子。
视觉:想象一片广阔的田野,阳光下土块的轮廓清晰可见。 听觉:想象农人用锄头敲击土块的声音,清脆而有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od of earth”或“lump of soil”,用法和含义与中文的“土块”相似。
土块作为一个简单而基础的词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对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块】
(形声。从土,鬼声。字本作“凷”,是个会意字,表示土块装在筐器之中。后来写作“塊”,变成了形声字,现在简化为“块”。本义:土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张舜徽注:“凵象盛土之器,而土在其中也。”-凷,墣也。从土,一屈象形。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凷,坚土也。 、 《仪礼·丧服传》。释文:“土也。”-寝苫枕块。 、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 、 《文选 ·张华诗》。注:“谓地也。”-大块禀群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块丛起则历。
【组词】
块阜、 块苏、 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