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0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07:45
“乘高居险”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利用高处或险要的地理位置。基本含义是指在战略或战术上占据有利的地形,以便获得优势或防御。
在文学中,“乘高居险”可能被用来描述英雄或军队在战斗中占据高地,以增强其战斗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军事或战略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战略、地理学或城市规划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地形对战术或城市布局的影响。
“乘高居险”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军事战略,特别是在山地或丘陵地带的战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被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城市规划和户外活动。
在**古代文化中,“乘高居险”常常与军事战略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利用地形优势的论述。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在商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策略。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英勇将领,或者是现代登山者在险峻山峰上的勇敢行为。它传达了一种积极主动和策略性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观看历史战争电影或阅读军事策略书籍时,会遇到这个概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乘高居险,望尽天涯路,英雄心,不畏险阻。”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将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下方的战场,背景音乐是激昂的战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ccupy a strategic position”或“take advantage of the high ground”,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乘高居险”那种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乘高居险”这个词汇在军事和战略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战术上的优势,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寻求有利位置的智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它。
倘若交锋,不宜浪战,须乘高居险,出奇匿伏。
1.
【乘】
用以指车兵。
【引证】
《左传》-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引证】
《孟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组词】
乘籍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 同: 踞
【引证】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 、 《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4.
【险】
(形声。从阜,佥(qiàn)声。从“阜”,与地势有关。本义: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险,阻难也。 、 《礼记·少仪》-军旅思险。 、 《列子·汤问》-毕力平险。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易·坎》-地险,山川丘陵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 、
【组词】
险瘠、 险易、 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