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4:41
外群体(Outgroup)是指在社会心理学中,与个体或群体自身所属的群体(内群体,Ingroup)相对立的其他群体。外群体通常是指那些被认为与自己群体在某些方面不同或对立的群体。这种区分可能基于种族、民族、**、政治立场、社会阶层等多种因素。
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中,外群体的概念被广泛用于研究群体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在文学作品中,外群体可能被用来象征化地表达对异己的恐惧或排斥。在日常口语中,外群体的概念可能被用来描述个人对不属于自己社交圈或认同群体的人的态度。
同义词“异群体”和“他群体”在强调群体间的差异和距离上与“外群体”相似,但“外群体”更侧重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外群体”一词源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研究群体间关系和身份认同时被广泛使用。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多样性的增加,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社会中,外群体的概念尤为重要。它不仅涉及个体对其他群体的认知和态度,还涉及群体间的互动和冲突。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外群体可能成为政治和社会动员的工具。
外群体的概念往往与负面情感如偏见、歧视和排斥相关联。它可能引发对“他者”的恐惧或不信任,但也可能激发对理解和包容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些人归类为外群体。例如,在国际旅行中,我们可能会对当地居民有一种外群体的感觉,直到我们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联系。
在诗歌中,外群体的概念可以被用来探索人类对异己的复杂情感:
在陌生的街道上,我们是外群体的旅人, 寻找着彼此的共鸣,跨越文化的鸿沟。
外群体的概念可能通过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对比色彩或构图来表现,例如,通过描绘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来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异。在音乐中,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可能被用来象征不同群体的声音和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外群体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内群体的忠诚可能更为强烈,而对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群】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引证】
《说文》-群,辈也。 、 《国语·周语》-兽三为群。 、 《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 《诗·小雅·无羊》-三百维群。 、 《礼记·曲礼》-大夫不掩群。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柳宗元《封建论》-故近者聚而为群。
3.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