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2:09
“獭祭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礼记·月令》中的描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字面意思是水獭捕到鱼后,会将鱼排列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文章或言辞堆砌辞藻,刻意修饰,缺乏实质内容。
在文学中,“獭祭鱼”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深度的作品。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或行为过于做作或不自然。在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语言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文本的风格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獭祭鱼”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描述的是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比喻用法,特别是在文学批评中,用来形容那些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作品。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其思想深度和教育意义。因此,“獭祭鱼”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平衡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浮华不实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缺乏内在价值的事物。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批评或讽刺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獭祭鱼”来形容那些过分追求外表而忽视实质的人或事物,提醒自己在评价或选择时要注重内在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如海,诗行间却见獭祭鱼,浮华背后空无物,唯有真情最动人。”
想象一幅画面:一只水獭在岸边排列捕获的鱼,这个场景可以让人联想到那些过分修饰的文字或言辞,缺乏实质内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style and no substance”,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事物。
“獭祭鱼”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或任何形式的表达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它不仅是一个批评的工具,也是一个提醒我们追求真实和深度的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獭】
几种水栖的食鱼鼬科动物的任一种,主要属于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的水獭属。
【引证】
《说文》-獭,如小狗,水居食鱼。从犬,赖声。 、 《吕氏春秋·孟春》-獭祭鱼。 、 《孟子》-故为渊殴鱼者,獭也。
【组词】
獭皮;海獭;獭祭
2. 【祭】 姓。
3.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