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9:11
“两头白面”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广泛接受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根据字面拆解,“两头”可能指的是两个方向或两个端点,“白面”通常指的是白色的面粉,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汇,可能是作者为了特定的艺术效果而创造的,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意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方言或俚语中。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没有特定的应用。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提供具体的例句。如果要在文学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是这样的: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直接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如果将其理解为在两个对立面之间摇摆不定,那么同义词可能是“两面派”或“墙头草”,反义词可能是“坚定不移”或“立场鲜明”。
“两头白面”这个词汇的词源不明确,因为它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所以在语言中的演变也无从谈起。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如果“两头白面”被使用,可能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比如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中立或两面讨好。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如果将其理解为在两个对立面之间摇摆不定,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不坚定、不可靠或机会主义的负面联想。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两头白面”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来使用,比如在描述一个在两个对立阵营之间摇摆不定的人物时: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如果要在视觉艺术中表现这个词汇,可能会使用两个对立的图像,中间是一个苍白无力的人物形象。
由于“两头白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也无从比较。
“两头白面”这个词汇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因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性有限。如果要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需要创造性地赋予它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在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时,重要的是理解词汇的灵活性和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
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1. 【两头】 满面
2. 【两头白面搬兴废打一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