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5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51:34
兽疫:指动物中发生的传染病,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可以影响家畜、野生动物等。兽疫不仅对动物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健康,对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兽疫一词源于汉语,由“兽”和“疫”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疫指的是流行病,兽疫则特指动物中的流行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基本含义,但在专业领域中,其定义和应用更加精确和科学。
在许多文化中,兽疫被视为一种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兽疫如黑死病的爆发不仅影响了动物,也导致了大量人类的死亡,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兽疫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担忧和悲伤。它让人联想到疾病、死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
在个人经历中,兽疫可能与某次动物疾病爆发的新闻报道相关,或者与在农村地区亲眼目睹的动物疾病控制措施有关。
在诗歌中,兽疫可以被用作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后果:
在荒凉的田野上,兽疫悄然蔓延,
无声的死亡,在畜群中游荡。
人类的手,曾肆意挥洒,
如今,自然的报复,悄然降临。
兽疫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农田、孤独的兽医站和忧心忡忡的农民。在听觉上,可能与动物的哀鸣和医疗设备的响声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兽疫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animal disease”或“livestock disease”,法语中的“maladie animale”等。
兽疫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专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角色。它提醒我们关注动物健康和生态平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兽疫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和情感。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疫】
(形声。从疒(chuáng),役省声。本义:瘟役)。
同本义。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
【引证】
《说文》-疫,民皆疾也。 、 《字林》-疫,病流行也。 、 《史记·天官书》-氐为天根生疫。 、 《汉书·刑法志》-鬻棺者欲岁之疫。 、 《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组词】
时疫;疫死、 疫旱、 疫症、 疫疠、 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