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10
“昧死以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听闻”,通常用来形容人非常渴望获取知识或信息,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这个成语强调了求知的决心和勇气。
在文学作品中,“昧死以闻”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知识的追求,如古代的学者为了求得真知,不惜跋山涉水,甚至冒生命危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和学术讨论中,它可以用来强调学*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渴望。
“昧死以闻”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昧死以闻,君之惠也。”原意是指冒着生命危险去听闻君主的命令或教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对知识的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财富,因此“昧死以闻”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的执着。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激励人们追求知识,不畏艰难。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决心和勇气的联想,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挑战的勇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的人们。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研究中遇到过困难,那时我感到自己就像是在“昧死以闻”,为了获取关键信息,我不得不深入研究,克服重重障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昧死以闻,只为那一缕真理的光芒。”
想象一个学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手持火把,深入古老的图书馆,寻找失传的书籍,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king life and limb”,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为了某个目的不惜冒险的决心。
“昧死以闻”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追求的赞美,也是对勇气和决心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有追求知识的热情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庞言息而人心一,天下久安,永誉无极。谨~。
1.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