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9:03
“姻娶”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姻”和“娶”两个字组成。其中,“姻”指的是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如姻亲;“娶”则是指男子迎娶妻子,即结婚的行为。因此,“姻娶”字面意思是指通过婚姻关系建立的亲戚关系以及男子迎娶妻子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姻娶”常用来描述家族间的联姻关系,强调婚姻在社会和家族中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结婚”或“娶妻”等更为直接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婚姻制度时可能会使用“姻娶”来探讨婚姻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同义词中,“结婚”和“娶妻”更为常用,而“联姻”则强调了婚姻背后的家族或政治目的。反义词“离婚”和“休妻”则分别指结束婚姻关系和男子主动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姻”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女婿的父亲,后泛指因婚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娶”字则源于古代的“取”,表示男子迎娶妻子的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姻娶”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用以描述婚姻及其带来的社会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姻娶”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重要,也是家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姻娶往往涉及复杂的礼仪和家族间的协商,反映了婚姻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姻娶”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婚礼的庄重和喜庆,以及家族间的紧密联系。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责任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姻娶”可能与家族聚会、婚礼筹备等经历相关。例如,参与筹备家族成员的婚礼,见证姻亲关系的建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红烛映照姻娶夜,喜酒共饮两家人。”
想象一幅画面:一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在家族长辈的见证下举行婚礼,背景音乐是传统的婚礼进行曲,这样的场景与“姻娶”紧密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婚姻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但“姻娶”所表达的通过婚姻建立家族关系的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印度文化中,婚姻同样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合。
“姻娶”这个词不仅描述了婚姻的行为,还涵盖了婚姻在社会和家族中的深远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姻娶”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相关概念。
1.
【姻】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
同本义 。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引证】
《说文》-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 、 《尔雅》-婿之父为姻。又,婿之党为姻兄弟。 、 《诗·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 、 《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 、 《仪礼·士昏礼记》-某以得外昏姻。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壻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昏媾姻娅。 、 《左传·僖公五年》-皆弦姻也。
【组词】
姻母
2.
【娶】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取,取亦声。本义:男子结婚。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娶,取妇也。 、 《易·姤卦》-勿为娶女。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椒举娶于申公子牟。 、 《孟子·万章上》-娶妻如之何? 、 清·洪亮吉《治平篇》-娶妇后不过二人。 、 、
【组词】
迎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