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9:38
“狼顾狐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狼回头看,狐狸则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狡猾、多疑,不信任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狼顾狐疑”常用来描绘那些心机深沉、不轻易相信他人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待事物或人的态度过于谨慎或怀疑。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人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疑神疑鬼、多疑、猜疑 反义词:坦诚、信任、开诚布公
“狼顾狐疑”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动物行为的观察,狼的回头看和狐狸的疑心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在**传统文化中,狼和狐狸常常被赋予负面象征,如狡猾和诡计多端。因此,“狼顾狐疑”这个成语在描述人时,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信任和诚实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不信任和猜疑的态度。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保持警惕、不易接近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总是对他人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使用“狼顾狐疑”来形容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这种行为模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神狼顾狐疑,如同夜幕下的阴影,深不可测。”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狼在夜晚回头凝视的画面,以及狐狸在森林中警惕地四处张望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增加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spicious and wary”,但“狼顾狐疑”这个成语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狼顾狐疑”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模式,也反映了社会对信任和诚实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狼】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
2.
【顾】
(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顾,环视也。 、 《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 《诗·桧风·匪风》-顾瞻周道。 、 《诗·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 《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 、 《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战国策·燕策》-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组词】
顾瞻、 顾盼生辉、 顾返、 顾笑、 顾望
3.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4.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