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7:46
佯装:指故意装出某种外表或态度,以欺骗他人或隐藏真实意图。字面意思为“假装”或“伪装”。
佯装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佯”(假装)和“装”(装扮)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佯狂”一词,意为假装疯狂。随着时间的推移,佯装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
在某些文化中,佯装可能被视为不诚实或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在戏剧和表演艺术中,佯装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演员通过佯装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佯装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欺骗和隐藏真实意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佯装也可以是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一种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佯装的情况,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佯装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以避免尴尬。
在诗歌中,佯装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佯装微笑,
心中却藏着无尽的忧伤。
佯装可能让人联想到面具、伪装和隐藏的情感。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戴着面具,隐藏真实的表情。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声音或刻意掩饰的笑声。
在英语中,“佯装”可以对应为“pretend”或“feign”。不同文化对佯装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佯装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用于描述各种假装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佯装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沟通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佯装的使用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灵活性。
1.
【佯】
(形声。从人,羊声。本义:假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佯去秦。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佯为予赵城。 、 《广东军务记》-乡民佯败。
【组词】
佯讶、 佯推死、 佯打耳睁、 佯佯不睬、 佯长、 佯常、 佯呆、 佯北、 佯败
2.
【装】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装,裹也。 、 《史记·郦生陆贾传》-橐中装。 、 张衡《思玄赋》。注:“束也。”-简元辰而俶装。 、 《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 、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 《战国策·燕策》-为装遣荆轲。
【组词】
装囊、 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