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7:32
“回心”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改变心意或态度,特别是指从消极或不情愿的状态转变为积极或愿意接受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内心的转变和态度的调整。
在文学作品中,“回心”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如从固执到理解,从怨恨到宽容。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劝说某人改变主意,例如:“你为什么不回心转意,接受这个提议呢?”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探讨如何促使个体或团队“回心”,即改变其行为或决策。
同义词:回心转意、改变主意、转变态度 反义词:固执己见、坚持不懈、一意孤行
“回心”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回”和“心”两个字组成,其中“回”表示返回或转变,“心”表示内心或情感。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回心”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改过自新”相联系,强调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强调沟通和理解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回心”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让我联想到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它鼓励人们开放心态,接受新的观点和可能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需要说服朋友“回心”的情况。通过耐心和理解,最终帮助他们看到了问题的不同方面,并做出了更合理的决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回心”:
在时光的河流中,我回心,
从固执的岸边,漂向理解的海洋。
每一波涟漪,都是心灵的转变,
在爱的光芒下,我学会了回心。
视觉上,“回心”可以联想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