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3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39:50
“佃人”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租种他人土地的农民。在封建社会中,佃人通常没有自己的土地,而是向地主租借土地进行耕种,以此维持生计。
在文学作品中,“佃人”常被用来描绘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用于研究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的地位。
同义词“佃户”和“租户”在含义上与“佃人”相近,都指租种土地的人,但“佃户”更常用于书面语,而“租户”则更通用,不仅限于农业领域。反义词“地主”和“业主”则指拥有土地并出租给他人的人。
“佃人”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佃”字最初指的是耕作,后来逐渐演变为指租种他人土地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封建社会中,佃人的地位较低,他们依赖地主的土地生存,常常受到地主的剥削。这种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
提到“佃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苦难和农民的艰辛。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让人反思社会的不公和历史的变迁。
在学*和研究**历史时,我经常遇到“佃人”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佃人”:
晨曦微露,佃人肩扛犁,
田间地头,汗水滴落土。
岁月悠悠,佃人梦,
一亩三分,心血浇灌。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田野上,佃人正忙碌地耕作,阳光洒在他们的背上,汗水在阳光下闪烁。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而又辛劳的农村生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tenant farmer”(英语)也指租种土地的农民,但其社会背景和具体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佃人”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这个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佃】
(形声。从人,田声。本义:耕作)。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 《汉书·韩安国传》-即上言方佃作诗。
【组词】
佃作、 佃具、 佃器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