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3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39:03
忍辱负重 的字面意思是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这个成语强调在面对困难和屈辱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承担起责任和重担。
“忍辱负重”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责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成为描述人们在困难时期坚持不懈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忍辱负重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和“负”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责任感。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不懈、默默承担重任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同时也让人感到一丝同情和心疼。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在面对学生的不理解和误解时,依然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忍辱负重,最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忍辱负重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忍辱负重行,风雨不改志。
心中有明灯,照亮前行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在风雨中坚定前行的身影,背景是模糊的城市或山川,传达出坚韧和坚持的氛围。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沉稳而有力的背景音乐,如交响乐中的进行曲,增强这种坚韧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endure humiliation and bear heavy burdens",但这种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更多是直译。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文化中的“忍”(しのぶ)也有类似的含义,强调在逆境中的忍耐和坚持。
通过对“忍辱负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种坚韧精神的培养和应用。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东汉末年,孙权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十分气愤,调集大批人马亲自东征东吴,连拔东吴数城。孙权只好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抵抗,由于陆逊资历不深,很多将领不服他统率,他说君主看中他能忍辱负重担此大任,你们得听从指挥
胡仇叹道:“‘~’。郑兄,真不可及!”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
3.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
4.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