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1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17:41
忍让:指在面对冲突或不公时,主动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采取对抗的态度,而是选择宽容和退让,以维护和谐的关系或避免更大的矛盾。
忍让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忍”字意为克制、忍受,“让”字意为让步、谦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忍让”一词。
在**传统文化中,忍让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和为贵”和“忍一时风平浪静”。在社会交往中,忍让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忍让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牺牲的情感,但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成熟和智慧。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冷静和宽容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需要忍让的情况,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我选择忍让一些个人的意见,以达成团队的共识。
在诗歌中,忍让可以被赋予更深的情感色彩: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忍让了你的离去,
不是因为我不痛,
而是因为我懂得,
有些路,必须独自走。
忍让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海边,面对汹涌的波涛,却选择静静地站立,不与海浪对抗。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柔和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来表达忍让的宁静和深沉。
在英语中,忍让可以对应为“tolerance”或“yielding”,在日语中可以对应为“我慢”(がまん),在法语中可以对应为“tolérance”。不同文化中,忍让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都是关于宽容和让步。
忍让是一个在多种语境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合作的基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忍让的概念,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让】
(形声。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让,相责让也。 、 《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 、 《广雅》-让,责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 、 《国语·周语》-让不贡。 、 《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组词】
让书、 让勖、 让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