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8:25
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夏天的炎热让人感到畏惧。它传达了一种对夏季极端高温天气的恐惧或不适感。
在文学作品中,夏日可畏 可能被用来形容夏季的酷热,如在诗歌或散文中描述炎热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表达对即将到来的夏季的担忧或对当前炎热天气的不满。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环境科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夏季的极端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因地区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许多文化中,夏季被视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动的季节,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温和不适。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夏季极端天气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在那些夏季气温极高的地区。
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汗水、疲惫和寻找阴凉的场景。它可能引发一种对夏季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阳光和户外活动的喜爱,也有对高温和不适的厌恶。
在个人生活中,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对夏季高温的担忧,比如在计划户外活动时考虑到天气因素,或者在购买空调和电扇时考虑到夏季的需求。
在诗歌中,夏日可畏 可以被用来形容夏季的炎热:
夏日可畏,阳光如火, 汗水滴落,心烦意乱。 寻找阴凉,渴望清凉, 夏日虽热,心中有光。
夏日可畏 可能让人联想到炎热的阳光、干燥的地面和蝉鸣声。视觉上,可能是一片金黄色的田野或沙漠;听觉上,可能是蝉鸣和风扇的嗡嗡声。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对夏季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dog days of summer" 形容夏季最热的日子,而在西班牙语中,"calor abrasador" 形容酷热。
夏日可畏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夏季的炎热,还反映了人们对极端天气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夏季的气候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1.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2.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3. 【可】
4.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