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35
啮臂(niè b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自己的手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人极度悲痛或决心坚定,以至于不惜伤害自己。
啮臂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极端情感状态,如悲痛、决心或忠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的演讲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啮臂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
同义词:自残、自伤、自虐 反义词:自爱、自重、自珍
啮臂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据说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孟孙氏在极度悲痛时咬自己的手臂以示哀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极端情感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啮臂**常被用来象征极端的情感表达,如忠诚、悲痛或决心。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情感宣泄方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不健康或不可取的。
啮臂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联想到极端的悲痛或坚定的决心。它让我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甚至不惜自我牺牲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啮臂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文学作品时,常常遇到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啮臂:
在黑夜的深渊,我啮臂以誓,
不为痛苦,只为那一线光明。
啮臂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中咬着自己的手臂,背景是昏暗的灯光和沉重的氛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和咬牙切齿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咬紧牙关”(bite the bullet),用来形容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但并没有自我伤害的含义。
啮臂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情感深度。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臂】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胳臂。
【引证】
《说文》-臂,手上也。 、 《广雅·释亲》-肱谓之臂。 、 《仪礼·少牢礼》。注:“肱骨。”-肩臂。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奋袖出臂。
【组词】
臂缚、 臂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