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3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36:44
泰然处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泰然”表示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处之”则是处理或对待某事。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面对困难或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从容不迫地处理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泰然处之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赞扬某人在压力下的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有效的应对策略。
同义词: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反义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心慌意乱
泰然处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描述人们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泰然处之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强调集体和谐与稳定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
这个词汇给人以平静和力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深思熟虑、能够在风暴中保持冷静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体验到泰然处之的重要性。尽管紧张,但我设法保持冷静,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演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我泰然处之,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风暴中的平静湖边,湖面如镜,反映出他泰然处之的姿态。音乐上,可以选择一段缓慢而深沉的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来增强这种平静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one's cool”或“stay calm and collec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泰然处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行为状态,也提供了一种应对生活挑战的策略。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压力和不确定性。
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他平了平气,眼睛半闭,~,稳立不动。
1.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