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0:38
兵不由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士兵不听从将领的指挥。基本含义是指下级不服从上级的命令,或者指事物的发展不受控制,脱离了原有的计划或安排。
在文学作品中,兵不由将 常用来形容混乱无序的场面,如战场上的士兵因为恐惧或混乱而不再听从指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组织或团体中成员不服从领导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指挥和控制的重要性。
同义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反义词: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兵不由将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强调军队中纪律和指挥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管理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兵不由将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秩序和等级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任何组织中都需要有明确的领导和服从关系。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恐慌或组织内部的冲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团队项目因为成员不合作而导致失败的情况,这时可以使用兵不由将来形容这种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混乱的战场上,兵不由将,每一颗心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上士兵混乱无序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激烈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混乱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ut of control" 或 "chaos",但这些表达没有兵不由将那样具体地指向不服从指挥的情况。
兵不由将 这个成语在描述无序和混乱的情况时非常有用,它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任何需要领导和服从的场合。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燕王战急了,因又挥剑,仰天大叫:‘鬼神助我!’叫声未绝,忽东北风大起,卷得尘埃障天,沙砾满面……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这个单位出现~的混乱局面。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由】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引证】
《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组词】
由蘖、
4.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