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6:44
火焰山:字面意思是指一座山,其特征是山体温度极高,如同火焰燃烧一般。在传统文化中,火焰山通常指的是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博格达山脉中的一座山,因其地表温度极高,夏季时常有热浪升腾,如同火焰燃烧,因此得名。
火焰山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极端高温的环境或比喻极端困难的情况。
在**文化中,火焰山因其在《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而广为人知。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实体,也是文化上的一个象征,代表着挑战和考验。
火焰山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极端的自然环境和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
在我的生活中,火焰山常被用来形容极端的工作环境或困难的挑战。例如,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工作压力巨大,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自己在“火焰山”上工作。
诗歌: 火焰山高耸,热浪翻滚间, 取经路漫漫,师徒共渡难。 心中有信念,何惧烈火燃, 一念成佛道,万劫不复还。
火焰山的视觉联想是热浪升腾、红褐色的山体和烈日下的高温景象。听觉联想可能是热浪翻滚的声音或烈日下的寂静。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火焰山的概念可能被称为“火山”或“热土”,但在**文化中,火焰山因其在《西游记》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火焰山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具有地理上的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极端环境和困难挑战。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