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5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57:47
势在必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势已经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地步”。它强调某种行动或决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和条件已经成熟,不采取行动将会导致不利后果。
势在必行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兵法和哲学思想,强调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文化中,势在必行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时势”观念,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需求来调整策略和行动。这个成语在社会变革和政策制定中经常被引用,强调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的场景。它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和决策力,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势在必行的压力,意识到必须做出决定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诗歌中,可以将势在必行融入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变革的诗句中,如:“风暴来袭,堤坝加固势在必行,人心凝聚,共克时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紧迫行动的画面,如工人们在紧急修复桥梁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急警报声或动员令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t's imperative" 或 "It's a must",强调行动的必要性。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成语或表达都体现了对形势变化的敏感和应对的紧迫性。
势在必行 这个成语在强调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也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光景是办不到的,却是保证全加倍一说,势在必行。
我们顺应潮流的变化~。
1.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2.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3.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