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1:42
申禀: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申”意味着陈述、说明,而“禀”则有报告、禀告的意思。结合起来,“申禀”指的是向上级或有权者详细陈述情况或请求指示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中,“申禀”常用于描述臣子向君主报告事务的场景。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或官方文件中,如政府报告、企业内部文件等。在口语中,这个词使用较少,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报告”、“陈述”等更为通俗的词汇。
同义词:报告、陈述、禀报 反义词:隐瞒、不报
“申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申”字在甲骨文时期已有陈述之意,而“禀”字则与粮食的分配有关,后引申为向上级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申禀”逐渐固定为一种正式的报告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申禀”体现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方式,强调了尊重和秩序。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正式性和尊重感,尤其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正式沟通中。
“申禀”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朝廷或现代的正式会议。它传达了一种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撰写正式报告时使用过“申禀”这个词,感觉它比“报告”更加正式和恰当。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初露,我申禀于心,愿时光温柔,不负韶华。”
想象一个古代官员跪在**面前,恭敬地申禀国事,这种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和古代宫廷的视觉元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port”或“submit a report”,但它们缺乏“申禀”所特有的正式和尊重的意味。
“申禀”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它不仅传达了信息交流的行为,还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在现代语言使用中,虽然它不如一些通俗词汇常用,但在特定的正式场合,它的使用能够增添语言的庄重感和正式性。
1.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
2.
【禀】
(会意。禀为禀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禀,赐谷也。 、 《礼记·中庸》。注:“稍食也。”-既禀称事。 、 《汉书·文帝纪》-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 、 《新唐书·宪宗纪》-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
【组词】
禀赡、 禀谷、 禀粮、 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