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5:56
词汇“收视反听”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收”、“视”、“反”、“听”。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收视反听”字面意思是指收回视线,不再看,反而去听。基本含义是指改变注意力,从视觉转向听觉,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注意力转移或行为方式的改变。
“收视反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行为和心理状态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注意力转移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于行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能够灵活转移注意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灵活的。它让我联想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迅速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需要收视反听的情况,比如在多任务处理时,需要从一项任务迅速切换到另一项任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春日的午后,我收视反听,从繁花中聆听风的低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从注视书本转向聆听窗外的鸟鸣,这样的画面传达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ift one's attention”或“switch focus”,但这些表达没有“收视反听”这样具体的视觉和听觉的转换含义。
“收视反听”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行为上的转变,也反映了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逢一灾,偶一异,则~。
1.
【收】
(形声。从攴(pū),收(jiū)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收,捕也。 、 《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女反收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 《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组词】
收领、 收系、 收付、 收考、 收夷、 收劾、 收案、 收掩、 收执、 收禁、 收领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